ACG资讯 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

Published on 27 3 月, 2013 | by Ray

1

[转载]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

原文地址: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作者:黑匣子陈廖宇

Ray:成功了可以总结出千万种理由,别人也会找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分析,某某事情,某某态度,某某性格才让他成功。而失败的事情也可找去万千种原因。关于中国动画的不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每一个观点分析起来都有理有据。而前提是别人已经失败。无论你如何分析你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因为xxx所以中国动画很失败(而我的观点只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体制不行。下层再努力也很难出头,至少很难在这个体制内出头)。 而这一篇文章在现有的环境下真的是分析的很透彻。(有深度的分析还是来自于纸质出版物。网上得来终觉浅。想要分析问题还是需要长文。)
但理论的分析和市场化的商业运作终究不是一个次元的两个纠结物。所以虽然文章深刻,直击痛点。我想也未必就概括了全部。但的确是一篇质量非常高的分析。很值得一看

 

(此文应《北京电影学院学报》邀请而作,发于2013年第1期。文中内容纯属个人独立观点,论及作品纯属就事论事,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朋友、同行海涵、指正。)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长达二十来年的动画加工大潮席卷了整整一代中国动画人,虽然一代中国动画人由此经历了一次二手工业化洗礼,但同时也把中国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完整独立的动画表现体系清洗得一干二净片甲不留,此为中国动画之失身。

当今天的中国动画人走出加工公司,重新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发现自己失语了。。。。。

 

一、逼上梁山

2011与2012年是中国动画电影数量井喷的两年,正式在影院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两年均超过十部,加上部分未能正式上映和走过场的作品,每年实际产量应该已接近二十部,恐怕商业动画最发达的美国在数量上也不过如此,而且2013年在数量上可能会再次刷新。

正如电影与电视的对比一样,前者无论对资金、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要求总体上均明显要高于后者。那么,多年来即使在电视领域都没有取得过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成功的中国动画,何以突然在要求更高的电影领域集体发力?是中国动画的创作与制作能力一夜之间发生了质的飞跃吗?还是做动画的都不自量力得昏了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动画电影的数量井喷,可以说是逼上梁山。

第一个原因是很多真正的动画投资者对电视的灰心。因为中国的电视台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平台,它本质上还带有很浓厚的行政意志色彩。动画的播出频道与时段相对于主流电视剧则处于边缘频道的边缘时间,其商业价值与受关注程度远非黄金时段电视剧可比,因此行政及领导意志在决策中所占的成分自然就上升了。这自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真正企图市场化运作的动画来说电视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如果过分倚重电视播出,产品质量之外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而电影院线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电视。绝大部分时候,院线对一部电影的待遇,其标准就是市场判断与反馈。即使产品质量之外的营销、炒作可能造成动画影片的市场收益与质量未必完全成正比,但营销、炒作本身就是市场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仍旧是公平的。对于真正想玩游戏的人,在意的不是游戏规则有多残酷,而是游戏规则有多公平。从这个角度看,院线的生存竞争远比电视残酷,但却更公平。退一步讲,就算是死,院线将让你死得明明白白,而死在电视上,经常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很多想玩好动画这个游戏的人近年纷纷弃电视而转投电影的原因之一。

近年虽然出现了更加商业化的卡通频道,但其覆盖范围大部分还有很大的地域性。比如北京的卡酷、上海的炫动、湖南的金鹰,虽然发展迅猛,但其影响力仍在区域之内。那么,对于商业价值倚重衍生与周边开发的电视动画来说,显然不能满足于地域性的影响力。这就意味着只要你不能挤进全国性的主流频道进行高重复率的播出,所谓基于影响力的后续开发及价值实现就是一厢情愿的事。

而看似更受物理空间限制的院线,一旦作品上映,其覆盖率却是全国性的。而且从传播实效上看,一部动画电影如果在全国院线连续热映七天,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影响力?但同样一部电视动画即使在CCTV-1连播七天,几乎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也许要播到七十天甚至七百天才会形成所谓的影响力。这样虽然动画电影单价成本投资远高于电视动画,但院线的传播影响力却提高了投资的性价比。

第二个原因是动画出品方对衍生及周边开发获利幻想的破灭。动画作品的获利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作品本身,通过出售播映权或票房分成实现,二是衍生及周边开发收益,通过直接、合作开发或授权实现。后者曾经一直被中国动画人津津乐道,也被用来在策划书里作为忽悠投资方的利器。而时至今日,会不会轻信一部动画作品后续开发获利的现实可能性,基本可以作为对一个动画人或动画投资者成熟度的判断标准。动画策划书里美好的开发蓝图,如果不是明知故犯地用来给不明就里的外行投资者画个大饼,或者给官方决策者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出于一种久败不胜的自我意淫。在动画产业成熟的西方国家已经被验证的获利途径,为何在我们这儿就不那么灵了呢?原因除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缺陷外,还因为中国大部分动画作品的水平、规模、影响力以及动画企业的实力并未使自己在后续开发的商业合作中处于主动位置,那么即使有机会开发,其获利的比例有多少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即使你有一部好作品,得到了好的传播,也实现了衍生及周边产品的开发销售。。。。。。想一想这个周期有多长吗?而且这个漫长的链条中不可控的因素随时发生,即使有终得正果的可能性,又有多少中国动画企业的实力扛得过这个周期?由于历史性的机遇,“喜羊羊”是第一个通过电视取得商业成功的中国动画,但也是至今最后一个。

而实际上有些看起来在产品开发销售方面做的不错的动画项目,其主导方恰恰是产品开发与销售的公司,比如玩具公司,动画在这个链条中事实上反过来变成了玩具等产品的“衍生”和定制产品。这正说明,在这个可能得以实施的产业链中,目前的主控方并非在动画企业。比如广东奥飞就是这种模式。奥飞的产业链虽然涉及动画,但实为“玩具产业链”。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动画创造者在各种“链”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在当下中国,做玩具的说自己要通过动画片提高销售量,我信,而做动画说自己要通过卖玩具把挣大钱,大部分只是美好愿望。

那么,实现动画作品本身盈利目标的最有可能性的道路就是电影票房模式。虽然动画电影同样存在着衍生与周边开发收益,甚至也有后期收益超过票房的例子,但从来没有一部票房失败的动画电影后续开发大赚的!通过票房的盈利模式,虽然风险并未减小,但比起倚重后续开发的模式,链条周期大大缩短,链条所涉及的因素减少,相对透明度较好,动画出品方对过程的可控性相对加强。因此,在电视上和漫长的“产业链”上遍体鳞伤、幻想破灭、没有退路的一部分中国动画人眼中,只有票房模式才是可见、可信、可控、可计算的模式,尽管风险巨大,仍然奋不顾身,生死一搏。

所以,中国动画电影的今天的井喷,大部分为逼上梁山,而非水到渠成。

 

二、电视逆袭

正因为近二十多年的中国动画一直存活于电视中,那么当今天突然出现在电影院中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中国这一代的动画创作者和制作者总体上还未充分做好做动画电影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在1983年《天书奇谭》之后至1999年《宝莲灯》之前,以及新世纪的头十年里也只是零星地出过几部动画电影,中国这一代动画人或多或少是带着做电视动画的经验投身这一波动画电影热潮的。这种从电视到电影的“逆袭”,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一波中国动画电影带着浓厚的“电视味”。无论技术标准、叙事方式、艺术语言,画面造型、色彩气氛、声音的处理,都远远未能将今天电影技术所能达到的视听潜能发挥出来。1994年迪斯尼公司在推出动画电影《狮子王》时,为了充分发挥宽银幕、电脑后期特技、多声道立体声等多种现代电影技术所带来的崭新视听效果,迪斯尼甚至改变了数十年一贯的圆润的角色造型风格,出现了更有力量感的带有方线条的造型风格,以和这种更有力量感、更为震撼的银幕视听效果相适应,这一点与其四十年代出品的“大片”《白雪公主》相对比其变化便一目了然!动画电影本身随着技术的进步尚能做出适应性改变,何况从电视屏幕到电影银幕的跨越,其适应性的改变理应更大!但今天的中国动画电影大多更像一部放大尺寸的电视动画,其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特性的发挥甚至无法与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典动画电影相比!比如票房过亿的“喜羊羊”系列在我看来仍旧不过是在电影院里看大电视而已。即使去年上映的业内口碑颇好的以精细制作为追求目标之一的《魁拔之十万火急》,由于其画面整体感不够强、色彩过渡仍显生硬、光感与空气感的缺失等诸多原因仍旧使其未能完全摆脱“电视味”。作为电影,其第一部的内容更像一部漫长的电视剧集的第一集,原因来自其宏大的世界观架构,更来自于其本来就是由一个电视剧集的原始构思中途改做系列电影。而成熟的系列电影每一部的故事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不是每个电影观众都有兴趣会怀着看电视剧的心态从上一部电影开始等待一年甚至数年之后的内容继续。讽刺的是,近两年很多中国动画电影的宣传或起名喜欢俗称用“XXX大电影之XXX”,其实就大部分动画“大电影”的艺术品质与创作观念而言,它们中的很多应该被称为“大电视”才对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票房成功实际上是其之前在电视领域成功的延续,就像其在电视领域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具备与其成功成正比的质量一样,其电影票房的成功同样不能证明其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优秀程度。与其有类似情况的有脱胎于儿童网络游戏的《摩尔庄园》系列(图二)、《赛尔号》系列(图三)、《洛克王国》系列(图四),基本上利用的都是其在前期领域成功的余

威。这类“借力”动画电影有以下共同点:成本低、周期短、采用的基本是动画电影最低限度的技术。从商业角度看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务实态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动画电影的投资风险。但不可避免地导致此类片子一旦出了特定受众群,其可看性较差,作为动画电影本身,其艺术性更是难以有所实现。动画电影与电视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不能过于局限地划分观众群,特别是以年龄为标准,美国动画电影就是以“合家欢”模式吃遍天下的,因为孩子不可能单独去电影院看动画电影,那么整体内容局限于儿童的动画电影,自然从陪同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人观众那里得不到好口碑了。比如我在观看《摩尔庄园2海妖宝藏》时,不得不承认我很难进入剧情。当然我没有玩过原游戏,我不能断定其情节是否过分依赖游戏设定,但显然电影没有充分考虑非游戏观众与成人观众,如果做到这一点,即使人物脱胎于游戏,但仍不妨碍其成为一部更为独立与有着更广泛受众的动画电影。当然,作为仍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中国动画电影,这种阶段性务实之计可以理解,甚至务实到只要吃定一个目标观众群而对其余不做奢望不敢奢望。但如果谁认为从这类取得局部成功的动画中看到了动画电影挣钱的“真谛”而群起效仿,必将导致动画本体被抛弃而沦为衍生与工具,最终失去观众。事实证明,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成功的动画电影多为独立之作而少“借力”之作。

 

三、媚外与排外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喜欢树立假想敌。1994年《狮子王》公映时,来电影学院视察的高层领导问道:你们能不能做出中国的《狮子王》?2008年《功夫熊猫》上映时,另一任领导人同样在问:中国动画人什么时候能做出自己的《功夫熊猫》?2009年出了《阿凡达》,同样的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讨论着。我至今记得甚至因此接受过一位内参记者的采访,该记者称受某领导之命,找业内人士了解和探讨此事的可能性。领导的每一次发问,旁立者都会像“中国移动”那样回答:我能。于是上面给政策给资金给各种条件,各种“工程”煞有介事地展开。。。。。。可是小二十年过去了,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连中国的“狮子王”还不知道在哪只狮子妈妈的肚子里。。。。。。。是中国动画人不够努力吗?显然不是,当下的中华民族渴望成功以及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心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这种思维模式下所指导的工作必将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再商业的动画电影首先还是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不是和谁比赛或赌气!看看全世界最成功的动画公司皮克斯的创意信条中的一条:快乐激发创意,而不是竞争。科学或许还可以赌一下气,因为标准相对单一些,而艺术的标准本来就是多元的,甚至可以创造各自的规则,为什么傻到要用别人创造的规则去和别人比赛呢?

在动画上,比赛可以是商人的目标,但不应是艺术家的心态。但是近年出现的部分中国动画电影其决策者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自我授命为民族动画的救世主或斗士,有些电影的宣发文章更像向西方某部影片宣战的檄文。光与《功夫熊猫》叫板的近两年就不下两三部。比如今年有一部国产3D动画电影《大兵金宝历险记》,该片的宣发新闻里充斥着此类话语:该片以一只以会中国功夫的熊猫作主角,谈到这个形象和《功夫熊猫》阿宝的对比,制片人(兼导演)张荣耀称,就是要跟阿宝“对着干”,为中国动漫扬眉吐气。。。。。。结果这部片子的全国票房是多少呢?人民币60万。虽然说全面评判一部动画电影不能纯以票房论英雄,

但这一毛与九牛的对比也太悬殊了吧?连以卵击石都谈不上。纵观《大兵金宝历险记》全片,不要说和谁比,基本的造型与美术设计仍停留在非常粗陋的水平上,其他不提也罢。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批评一个票房失败的动画导演,但要说的是,如果导演的这种认识是真诚的,那么将这种“赌气”的思维方式贯彻到整个创作团队和创作活动中,这种戾气自然会出现在影片中,而动画电影最打动人的就是“干净的快乐”。“规划一部新电影时我们不考虑成人,我们不考虑儿董,只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纯净未受污染的地方。”这句话如果出自哪位国内动画创作者之口,想必定会被业界讥为太过“文艺气”,可这句话偏偏出自地球上在商业动画领域最成功的人——沃特迪斯尼之口,也算是对当今中国动画业界整体心态的莫大讽刺。而迪斯尼的动画影片确实无不如此,九十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小心翼翼地为观众维护一个美好、纯净的梦。他连成人还是儿童都不考虑,而我们却在恶狠狠地考虑对手,而这对手对我们来说,有时连个风车都不是。如果导演出于营销的目的发此言论,那么仍旧是愚蠢的,因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后除了多出一个笑柄,什么也不会得到。事实证明,今年部分进口动画电影在营销规模和力度上并非都在国产动画电影之上,但票房仍旧轻易遥遥领先,可见质量是最好的营销,其他都是浮云。

当然,这类“较劲”式的国产动画电影,不约而同都有一个国际梦。比如还是这部全国票房60万的《大兵金宝历险记》,上映前其制片人接受采访时言称“该项目投资人民币1.5亿,预计全球票房收益5亿。。。。。。视觉极具震撼效果,武打动作设计都将是动漫产业里最巅峰的水准。”虽说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目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心态。说到国产动画电影的国际梦,不得不提此类影片的鼻祖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出品的《魔比斯环》。这部电影试图从根儿上把自己打造成一部国际化作品,国际化的主创团队,每个来头都不小,国际化的故事,国际化的技术、甚至原版直接是英文对白。。。。。。。电影制作长达四年多,耗资人民币1.3亿,从美术设计、动画技术、整体影音质量看,即使六年后的今天,虽有当年的技术局限性,但仍看得出是下了些诚实功夫的。但最后的结局无论是国内国外,还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全国票房只有区区三百万!至于计划中的全球上映当然连机会都没有,只成就了中国动画史上最昂贵最悲壮的烈士。这部关于未来星际航行和父子之情的科幻动画大片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故事无聊、无趣、完全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而同时代取得巨大成功的《虫虫特工队》、《玩具总动员》等美国电脑三维动画电影,无不在人物塑造、情感诉求、趣味表现上下足功夫!而《魔比斯环》人物造型呆板、情感苍白、表演僵化,就像一个无趣的人穿了一件华丽的“国际化”外衣,或许在一开始能让人眼睛一亮,但其内在的空泛干瘪很快让人的兴趣难以为继,更别提情感共鸣了。两年之后美国皮克斯公司推出震惊全球的历史巨作《瓦力》。(图八)可以说是此类电影最好的教科书!

同样讲述未来星际航行,更为挑战的是主角是完全非人形的的机器人,《瓦力》却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最富于情感的机器人与最抒情的机器人电影。所以,一部空壳电影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奇怪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人寄希望于这种“洋范儿”的动画电影,比如去年今年连续推出的《潜艇总动员》一、二部(图九),似乎从天而降(因为很多业界人士都不知其来头)的《拯救第365天》均属此例(图十),仍旧是洋团队,后者甚至在宣传中强调其3D效果超《阿凡达》。虽然多了一些时髦的包装,仍旧是故事粗糙单调、内容说教、趣味欠奉,情感唤起更无从谈起,甚至价值观混乱。。。。。。如果说《魔比斯环》主观上还算具有“诚实的雄心”,其失败尚令人同情的话,那么今天的“洋范儿”影片则只剩刻意的噱头了,令人想起电视里那些用洋人洋腔做广告的家具和药品,暴露的恰恰是不自信以及创作诚意的缺乏。事实证明这种影片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观众伤害更大,因为此类影片的实际质量与其浮夸的宣传之间有着太大的差距,甚至有些不明就里的观众走进影院前以为自己要看的是进口动画电影。。。。。。比失败伤害更深的是欺骗。

那么为什么同样用国际团队,美国行而我们就不行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只是重在用于宣传的噱头而已,实际上有很大水分。更重要的是,美国人用国际团队,是因为自信,我们用国际团队,是因为自卑。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前者无论用什么团队,其自身有个强大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所有人是帮助实现一个强大的东西,我们呢,自己没有强大的文化与价值体系,最好的团队来了,也只剩做件外套了。

在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当下的经济、文化成就与价值观被世界人民接受和仰视前,如果我们在文化产品上刻意追求“国际化”,一来必定将弱者心理体现在作品里,二来也无法超越整体的局限性。国际化就像高处往低处流的水,整体上从来都是强大者向弱小者辐射。即使有些东西被国际关注,往往也是出于满足猎奇或对异国情调的俯视。目前有些中国动画热衷于“国际化”,如果不是盲目自大,无非出于营销目的,常常制造无法求证的国外营销节节胜利的假象来促进国内营销或融资,或者试图借“洋范儿”吸引国内观众。其实没有哪个中国观众生来爱看美国电影,如果有一部中国电影比美国电影更好看甚至不相上下,我相信大多数中国观众会选择中国电影,这与爱国无关,而是出于更多的文化与情感共鸣以及更无障碍的欣赏效果。这就是所有假洋鬼子式的山寨电影必定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上,媚外是不自信,排外则是不自信还耍流氓。只有放平心态,将注意力回到自身文化与真实情感为本的创作上来,即使短期内我们做不到与外来“大片”平起平坐,但至少是在正确的道路上真实地往前走。

 

四、土生土长

还好,2012年的中国动画电影还有《麦兜当当伴我心》与《神秘世界历险记》。

《麦兜当当伴我心》可以说是年度最自信的国产动画电影。

虽然说麦兜电影由麦兜漫画而来,但其实对于大部分大陆观众来说,认识麦兜应该大多源于2001年的第一部麦兜电影《麦兜故事》,通过这部电影喜欢上麦兜之后才去看麦兜漫画。而我认为《麦兜故事》至今仍旧是最好的麦兜电影。麦兜与他的同伴就是这个硬梆梆的世界一群柔软的小人,麦兜电影就是一堆硬梆梆的大片中一部柔软的电影,麦兜就是以软服人。如果说其他中国动画片及其人物都活在创作者处心积虑创作的概念中的的话,那么麦兜就是一个生活在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具体到甚至连香港的地名、店名、人名都是真实的,每一句台词都像自然发自角色而带着生活的温度和质感,毫无编剧斧凿之痕。可以说,麦兜形象及性格在观众心目中的建立一大半来自台词,这自然得益于创作者谢立文麦家碧夫妇之前在麦兜漫画创作上的积累,这一点国内所有动画电影无一能望其项背。而《麦兜故事》最为自信与可贵的一点是根本无视所谓商业动画电影的那些通常范式与元素,甚至无视传统电影语言的所谓规范,几乎以最简单的动画,最简单的技术,最自然的方式讲了一个最接地气的故事,很多镜头甚至可以说就是“动起来的漫画”。就这样,《麦兜故事》创造了一种深度本土化、简单、欢乐又直指人心的动画风格。而大陆观众真正走进电影院观看的麦兜电影是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这恰恰是在艺术上相对失败的一部麦兜电影,虽然当年也取得了不俗票房,这与大陆观众之前积累的对麦兜的好感与期待有关,也与当时缺少同类竞争对手有关。说它相对失败是因为这部麦兜电影开始出现明显的商业迎合痕迹。比如为了迎合大陆观众将故事发生地改在大陆,在情节设置与叙事方式上也向大片式的娱乐化靠拢,原来自信、真诚、简单、清新的麦兜电影不见了。而编剧与导演舍香港本土趣味为大陆趣味后其把握能力与表现深度显然大不如前,本意上的“讨好”恰恰事与愿违,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生活在香港市井里的麦兜。麦兜电影的一成一败正说明了一个动画角色要让观众喜欢,关键在做自己,而不在逗观众;一部动画电影要让观众喜欢,同样还是要做自己,而不是迎合观众,如果说有一种迎合,那么做自己就是最高级的迎合。而时至今日,国内绝大部分动画电影、动画角色都处在拼命逗观众而非做自己阶段。令人欣慰的是当我看到2012年的《麦兜当当伴我心》时,最初的麦兜与麦兜电影又回来了,这部麦兜动画堪称商业动画电影里的叛逆之作,其文艺指数直超第一部《麦兜故事》。比如片中除麦兜等原有角色,其余的新角色、配角、路人是请画风与麦兜原作者麦家碧完全不同的杨学德所作,片中背景以及画面空间的表现多处追求更自由的绘画风格而非眼下更流行的摄影机视角与写实风格。《麦兜当当伴我心》全片由二十首歌曲相串,事实证明音乐基本成为本片观影后留下的最大亮点,据说导演是在向自己过去的音乐老师致敬。当然故事线索也由此而来,春田花花幼儿园遭受经济危机,于是麦兜们组成合唱团试图通过到处卖唱拯救幼儿园。。。。。。麦兜电影的最可贵之处是总能找到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柔软之点,而非在技术上挑战。我想这部片子的有些尝试在大部分国内动画电影创作讨论会上可能就胎死腹中了,当下的大部分中国动画创作者似乎更加倾向于相信某种商业片固有的模式与定律,而不相信某种出于更加个人化的情感诉求与艺术主张,似乎认为后者与商业动画电影是水火不相容的。虽然《麦兜当当伴我心》难说取得全面成功,但显然深得麦兜粉丝的肯定,再次说明即使是商业动画电影并无某种所谓固定的模式。内在情感真挚,外在表现无障碍才是关键。

相对风格化的麦兜电影能得以实施同时又体现了导演地位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国内除麦兜之外几乎没有第二部明显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商业动画电影,皆由于大部分动画导演多无商业成功经验或资历,因此在创作中基于商业安全的考虑而更多采用共同决策,当然相对较少从直觉与感性出发支配创作,从而掩盖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同时使影片整体上停留在相对宏大、理性、模式化、策划痕迹重、营销意图明显的模式里,太想抓住观众,却欲速而不达。

可以说,麦兜系列电影是唯一形成自身价值观、画面风格、叙事风格的本土动画电影。而且,从商业角度讲,这种风格与本土性完全避开了与境外动画“大片”的正面碰撞,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本土动画电影模式。但令人奇怪的是,国内动画电影学这个学那个,但少有学十年前已取得巨大成功的麦兜的。我只能理解为,麦兜玩的是气质,而气质看似简单,却是最难学到的,或者说其实是学不到的,只能是自我养成的,而养成是需要时间与心态的,所以,玩不了软气质就只能玩硬装备,难怪有那么多与境外大片叫板式的动画电影。

虽然商业身份上麦兜现在已经变成了大陆电影,但本质上还是纯粹的港片。那么,2012年大陆动画电影唯一的小小亮点就只有《神秘世界历险记》了(图十二)。这部关于顽皮小姑娘王雨果坠

入一场神秘历险的电影首先是一部完全“独立”的动画电影,没有电视片铺垫,没有漫画,没有游戏,甚至除了上映前及上映中的集中式营销宣传,之前也没有商业电影惯有的漫长的预热式宣传和炒作。投资不大,技术一般,但耗时不少,整整用了七年!这七年中几经周折,包括故事的反复推翻与打磨,甚至由二维转做三维,导演兼编剧王云飞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好故事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技术的务实态度。不能说中国别的动画电影不用功,但是王云飞更加用对了地方。这一点从影院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中得到了印证,大部分人认可了故事与片中人物,真正的目标观众反而少有人抱怨其平平的三维动画技术。虽然《神秘世界历险记》还远称不上一部完美的动画电影,比如作为导演与编剧的王云飞在他的第一部正式剧场版动画里,显然用力过猛了,过于复杂的故事背景设置,过于变化繁多的漂亮奇幻场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电影的易读性与整体感,有了人物塑造与情感诉求的意识,但其功力还难说到位。。。。。。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它成为年度最有诚意的国产动画电影。诚意使《神秘世界历险记》成为一部仍旧有不少观众批评但却很少有观众骂的国产动画电影,而这几年,又有几部国产动画在观众那儿能幸免于骂呢?

 

五、先失身后失语

纵观今日之中国动画电影,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几乎都和曾经的中国动画没有任何血脉关系。这一点与我们公认成功的美国动画、日本动画完全不同。比如迪斯尼动画就是多年来其实就是重复、积累、改进,无论今天的风尚与技术与数十年前有多么的不同,其主体风格却从未发生过颠覆性的改变。其实迪斯尼成功的最大法宝不是创新而是首先将一种风格与模式不断做到极致。中国正式的动画电影始于1941年由万籁鸣万古蟾先生导演的《铁扇公主》(图十三),影片明显带有模仿美国动画的痕迹,孙悟空造型甚至带有米老鼠的影子。至

1961年由万籁鸣、唐澄先生导演的《大闹天宫》,有着自身完整美术风格和表现体系的中国式动画基本形成。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中国动画完成了由外而内的转变。至1979年由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先生导演的《哪吒闹海》,中国式的动画表现体系在艺术上达到了极致。而最令我唏嘘的却是1983年由王树忱、钱运达先生导演的《天书奇谭》(图十四),在这部作品

中导演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娱乐性与亲和力,我总觉得从《天书奇谭》再往前走一步,中国式的影院娱乐大片已经呼之欲出了!可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长达二十来年的动画加工大潮席卷了整整一代中国动画人,虽然一代中国动画人由此经历了一次二手工业化洗礼,但同时也把中国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完整独立的动画表现体系清洗得一干二净片甲不留,此为中国动画之失身。

当今天的中国动画人走出加工公司,重新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发现自己失语了。怎么办?向自己的前辈学?二十多年的断层无法填补尘封在历史里的经典与今天之间的距离了。而更趋弱势的我们自然会向今日的强者学习了,所以历史好像和中国动画开了个玩笑,中国动画又重新开始由内而外的学习历程,而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今天的每一个中国动画人在开始创作时无不面临这一纠结。如果说我们之前的的经典动画电影使我们已经达到了“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的话,那么加工片时期就是“用别人的话讲别人的故事”,而今天绝大部分的中国动画电影则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别人的话”如果被当成“国际化”的话,那么着也是弱者的“国际化”,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种“别人的话”一直在妨碍我们展现真正的自己。所以,如果中国动画电影有自己的美好将来,必定是再一次走向“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并且,这一次是强者的国际化。
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

原文地址: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作者:黑匣子陈廖宇

Tags: , , ,


About the Author

相信爱好不会是太小众,对分镜有种难以抗拒的热情。 在这里,我就是一个马甲而已!不过发布应该都是高质量的文章(自认为)。 Google+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1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TAKA酱的小咩妹儿
TAKA酱的小咩妹儿
7 年 前

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故事真的需要综合能力非常强的人而不是单方面擅长某个点。

Back to Top ↑

1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